开云体育-赫塔费遭遇狂风失利,前行无遗憾

admin 阅读:20 2024-08-30 16:10:16 评论:0

  橡树出版之【精彩书摘】

  一个基督徒最大的发现是曾经自以为强壮的身心,原来不过是病入膏肓的躯壳,伴随着这一发现而来的,是灵魂苏醒、病得医治之后的真正得力。但遗憾的是,这个世界早已教会人们排斥疾病,一个体检表上项项满分的人承认自己有病,那一定会被人骂“有病”。但如今天钟马田引用诗篇所分享的,世人都患了同样一种绝症,它有四种症状。最终的医治只需一种办法。此文稍长,但建议你给自己三五分钟耐心阅读,一定会使这个炎炎夏日倍感清爽。

 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,都称赞他。

——诗107:8,15,21,31

  我每次以诗篇为讲道题目时,都会特别指出,诗篇是一首诗,应该整体来看。当然其中有一些单独的经节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和留意,但一般说来,诗篇的写成是要表达一整个贯彻的思想和情感。如果大多数诗篇都如此,诗篇第一百零七篇就更是如此了。因为这一篇虽然包含四十三节,但只传达一个伟大的信息。它只有一个主题,而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。方式各异,主题却不变。从某方面说,作者的整个目的是向人显示:即使只有一个主题,但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。“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,都称赞他”(8,15,21,31节)。

  诗人一再重复这些字句(他似乎已预期到现代人的说法),以提醒我们基督教会最令人瞩目的事实之一,同时驳斥世人对教会的一项议论。你应该很熟悉这议论,或许它也经常发自你的口,我毋须多花时间描述。这议论乃是:宗教和属灵经验并非掌管整个人类最重要的力量,它不过是在表现一些与种族或气质密切相关的特色,特别是那种最原始,最没有文化的直觉。

  观察家出于好意,指出有些民族较倾向于接受宗教。另一方面他们却极力否认基督徒所宣称的信息——所有人都需要神,需要属灵的生命,若离了神,人只有灭亡一途。他们容许别人敬拜神,只要那些人愿意或自认这样作于已有利,可是他们自己却无法忍受那些满怀宗教热忱的人之邀请,包括苦口婆心的哀求,甚至在他们极力拒绝时就恐吓将来必面对可怕的结局。

  有些人把基督徒的信仰当作安全活门,对他们来说,信仰或多或少是一种无害的弱点。如果有人建议他们尝试接受这信仰,他们就感到不悦,甚至被激怒。有一次就有人对我说:

  “你们基督徒真是厚颜,好管闲事。我从未强迫你们喝酒、吸烟、打高尔夫球或接受保守派的政治理论,也未要求你们随从我的嗜好和娱乐,你们又何必干涉我呢?你们有什么权利声称只有你们的观点能放诸四海皆准?何不让每一个人各取所需?既然我们各不相同,何不让我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品味和理念?”

  换句话说,他们认为基督徒的信仰和人生观基本上只是一种观念或个人的喜好,所以持这种信仰和观点的人一定气质相近,物以类聚。正如人在音乐、科学、政治、文学等不同领域中各有所长,你也能在某一种类型的人里头看到热忱的宗教气质。他们认为既然这只是许多类型之一,所以你若坚持每一个人都信同样的宗教,就像坚持每一个人都得有音乐天分一样愚昧。他们辩称,每一个人应该依照自己特殊的需要去完成救恩,若罔顾个人在气质和天性上的差异,坚持大家都有同一个救恩,就未免太离谱了。

  

  这种理论最大胆、最普遍之处即在此。另外还有一些更诡谲的说法,今天常常在教会中出现。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,一个对基督教毫无所知,从未承认耶稣基督为主的人,仍然可以作基督徒。他们说,“这人不属于任何教会,也不相信教会所教导有关耶稣基督的事。他不是那类型的人,但他没问题。他的道德生活和好行为就是最佳证明。”

  这里所持的是同样的观点。这个人不肯公开而积极地承认自己的信心,也不喜欢和其他基督徒一起赞美神,但若比起那些公开承认信仰、上教会崇拜的人,即使不比他们好,也差不到那里去。今天我们甚至可以从教会里的人口中听到这一类说法。这真是可悲!或许他们并不自觉,但他们实际上已给那些攻击基督徒信仰的人留下了把柄。

  这首诗篇的作者对其力加驳斥,他用一个有关基督教会和基督徒信仰最惊人的事实来提醒我们,这信仰本身是宇宙性的,包罗万有。我们观察现今和历代以来的教会,必然会注意到,教会最令人瞩目之处,就是她一直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,她的会众组合真是五花八门,有各种不同的性情、气质。她拥有无穷尽的力量。她所代表的人形形色色——热情、冷静赫塔费遭遇狂风失利,前行无遗憾;感性、理性赫塔费遭遇狂风失利,前行无遗憾;多愁善感,理智冷静;注重美感,实事求是;理想主义,现实主义;有艺术天分,长于科学;轻易相信人,常生疑心;机智伶俐,木讷寡言——所有类型都可以在基督教会中看到。如果我们忽略这已历经两千年而屹立不摇的事实,而仍然坚持所谓的“宗教气质”,就是自欺欺人。

  是的,诗篇作者提醒我们这个事实。让我们观察他所用的方法。他呼吁教会联合起来。他建议教会召开一次大会,或者成立一个由各年龄、各地方信徒组成的庞大诗班。他绝口未提我们通常谈到的人为区别。至于一般人所谓宗教与种族特质息息相关的说法,他也置之一旁。

  “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,就是他从敌人手中所救赎的,从各地、从东从西,从南从北,所招聚来的”(诗107:2-3)。这是他的呼吁,也是他的邀请,东!南!西!北!他们从各处而来;罗盘上的每一个定点都能代表他们所来自的地方。他们不仅来自世界各角落,并且他们的经验、性情、生活方式也南辕北辙。

  但诗篇作者仍然邀请他们唱同样的歌,“你们要称谢耶和华,因他本为善,他的慈爱永远长存。”又一再重复唱道,“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,都称赞他。”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说不同的语言,人生经历各异但他却邀请他们唱同样的歌,称谢赞美耶和华。他接着解释提出这呼吁的原因,分析这种奇妙的合一之理由。他所持的理由是什么?

  

同一种病四种症状

  首先,他清楚指出这些人虽然外表差异甚大,但他们却拥有共同的经历:都患了同样的疾病。作者此时就以一个心理学家和高明医生的姿态出现。他一一指出他所诊断出来的每一个病征。但仅仅指出征状还不够。他仔细检验,追踪其起源和肇因。他似乎说,征状本身不是疾病,它只是揭露疾病的指标,所以聪明人不会对病征掉以轻心或加以掩饰。他会好好利用征状,以发掘疾病的根源。

  这首诗篇至少提出四个我们必须赞美神的原因。此处描述了四种经历,根据作者所言,这些经历并不是显露四种疾病,而是显出同一个疾病的四种征状,这疾病就是罪。

  如果只是仓促而肤浅地一瞥,这些经验看似差异甚大,其实基本上无分轩轾。这是基督教信仰很重要的一点。它深刻地审视生命,详加分析、解剖,并且教导说:罪就是整个人类最普遍的成分。因此基督教信仰并非少数人特有的嗜好。它有一个信息给全人类,它对每一个人均攸关重大。有一些肤浅的人生观将人类划分成许多小圈子,只有最具远见卓识的人,包括基督徒和非信徒,才能看出整个人类基本上是合一、团结的。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”魔鬼企图说服我们相信,人类彼此相去悬殊,但基督徒信仰却强调,当我们面对神时,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。让我们来看看诗篇作者所提出的四种情况。

  

  第一个画面:旷野漂流

  第一个画面是第四节至九节,描绘绝望的旅人在旷野荒地中漂流。他们迷了路,渴望找一个“可住的城邑”,却遍寻不着。他们“又饥又渴,心里发昏”。诗人心中可能浮现出古时候以色列百姓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情景。他可能是指那次经历,出可能指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归国的漫漫旅途。

  不论如何,这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画面,让我们看见许多人的属灵历程,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最后终于来到基督面前的人一路上的遭遇。他们通常属于知识分子一流,非常关心生活,经常思想、阅读、深思。但没有多久他们就发现自己对人生和人生的意义、目的、结局所知有限。他们感觉好象在旷野流荡,有责任尽早从中脱离。于是他们设计好脱身之计。

  起初他们还满怀信心和盼望。他们开始阅读更有深度的书籍,参加哲学、心理学或其它课程,企图以此来解决人生的问题。他们认真学习,勤劳不倦。但过不了多久,他们开始明白诗人所谓“在旷野荒地漂流”的话,用来形容他们,真是再贴切不过了。他们有一种孤单寂寞的奇怪感觉。

  纵目四顾,人们虽然处境相同,面对同样的问题,却似乎无动于衷——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时间,或动机、心态去作研究、广泛阅读,或解决问题。至于他们自己的情况又如何呢?旷野人迹罕至,他们一路上遇见的人寥寥无几。这是一段孤独之旅。

赫塔费遭遇狂风失利,前行无遗憾

  他们一边前进,一边安慰自己:身为开路先锋,等找到新疆域,就是那应许之地,我就可以回过头来,引领其他较迟钝和愚笨的人前往。这是冒险家和开路先锋一贯的做法。于是他们忍受孤独,奋力前进。

  他们藉着知识和属灵上的追求,去发现生与死,过去与未来,以及人生的意义。他们寻找一个“可住的城邑”,好让灵魂得到安息。路上遇见的人不断告诉他们,只要跟随前人留下的轨迹走,就能找到那城。他们追踪了一阵子,仍然见不到城邑的踪影。然后他们去跟随另一个人,发现似乎另有一条足迹可循,但结果还是一样,城邑仍然无影无踪。他们跋涉了千山万水,被无数海市蜃楼所蒙骗,仍然找不到安息。他们心里开始发昏,身体已筋疲力尽,又饥又渴。

  他们感到此行一无所获,而且永远到不了目的地。“早知道就根本不要开始这趟旅程。”“但愿我们从未起过这念头!那些活得像值物人,从来不理会人生问题的人多么幸福啊!”

  我的重点是,即使集合所有圣贤和哲学家的智慧,也无法找出满足人心最大渴望的方法。他们带领我们前进,一再许下诱惑人的诺言,但到最后我们却发现根本没有城邑的影子,只有一大堆模糊的理论,意见,和假定。所有在旷野漂流的人最后只能作两件事。他们或者在绝望中宣布放弃,或者像此处所说的,“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。”换句话说,他们不是放弃,就是成了基督徒。有一点可以肯定的,就是他们没有一个靠自己走出了旷野。

  

  第二个画面:被捆绑

  再来看第十节至十六节所陈述的第二种类型。此处我们看见有些囚徒,他们是“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,被困苦和铁炼捆锁”。试着体会一下字里行间所透露那种警卫森严的气氛。他们不仅手脚上了锁链,而且囚室也是铜墙铁壁。

  这正是罪人的写照!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被捆绑。还有什么比手脚上的铁炼,囚室外的铁条铜门,更清楚地说明邪恶思想、卑劣恶习、和损友所具有的强大控制力?有谁会愚昧到否认这画面所透露的事实?要与狐朋狗友一刀两断,岂非易事?你能不费吹灰之力就革除一项行之有年的恶习吗?你能轻易控制自己的心思,把一切不洁的思想、恶劣的想象,和苦毒的批判与嫉妒,一扫而空吗?

  你自由吗?你能不受朋友的控制,和别人的影响,不受恶习的辖治,不被那能带来绝望和羞耻的罪所捆绑吗?你是否尝试着挣脱这一切束缚?你能打破围绕在四周的铜墙铁壁吗?有谁能不靠外力协助而做到?除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赐下的新生命和能力,还有谁能做到呢?

  这个画面初看之下似乎与第一个大相径庭。谁会把在旷野漂流的旅客与这个可怜的囚犯相提并论?前者可以自由行动,后者却被铁炼捆绑,在戒备森严的监狱中显得那么无助,毫无行动的自由。其实他们有很多类似之处。两者都失败了,都处于绝望之境。前者或许主要是理智上的失败,后者主要是道德上的失败。但他们都同样一败涂地,绝望无助。

  

  第三个画面:卧病在床

  第三个画面又与其它两个不同。第十七节至二十二节的画面代表了一个卧病在床,奄奄一息的人。他“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”,事实上他已“就近死门”。此处设有暗示他在理智上有所失败,或被某种明显的罪所捆绑。

  这里没有提出孤寂的旷野,也未提及戒备森严的监狱。这个画面安静得多。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形容枯槁的人,显然已命在旦夕。他们把世上的幸福建立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上,结果却大失所望。或许是亲爱的家人离世,或者是人生最大的梦想落空。或许是一次可悲的盼望幻灭,或遭到最信靠的朋友背叛,所有梦想瞬间化为乌有。

  他们陷入愁苦和绝望之境。他们试着自我安慰,别人也企图伸手相助,但无一奏效。他们不肯受安慰,逐渐失去生存的勇气和兴趣。忧愁悄然掩至——他们变得孱弱不堪。

  对于这种人,我们不可太过于苛责。其实他们自己也无能为力。若一味劝他们忘记过去,努力面前,这样做不但愚昧而且残酷。他们已筋疲力尽,连思想的力气都已耗尽。他们无法打起精神;生命的发条已经停滞。他们已山穷水尽,成了自己的忧愁和悲伤之受害者,就像前两种类型的人一样可悲。

  从某方面说,他们与醉汉无异。酒醉的人受酒精捆绑,他们却被自己的忧伤困苦所奴役。同样都绝望无助。虽然可能一个受人尊重,是教会的会友,另一个却因暴力或不轨而遭人轻视,但二者面对的问题都一样严重,只有基督能帮忙解决。

  

  第四个画面:随波摇晃

  第二十三节至三十一节呈现的又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面。此处我们看见海上起了暴风,船只在波浪中猛烈摇晃,可怜的乘客大惊失色,惶恐不安。“海中的波浪也扬起,他们上到天空,下到海底,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。他们摇摇晃晃,东倒西歪,好象醉酒的人;他们的智无法可施。”

  这情景可以轻易凭想象而得。我们看过太多人被罪的欲望和情欲抛上抛下,一如船上的乘客。多么可怜啊!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完全失去控制,船上唯一的舵已被冲走,真是束手无策。基本上这和前面描述的几种类型一样。他们都是失败者,面对着生、死、永恒,面对着神和神对人的要求时,他们都一样彷徨无助。

  不仅是这四种类型,你能想象出来的其它类型也一样。诗人实际上这样说,你可能感到奇怪,为什么我要呼唤这些人来一起称谢神。或许你会问,你怎能把这些相去悬殊的人集合起来?让我告诉你原因,其实他们有共同的需要,他们都意识到面对着生死关头时,自己是多么无助。虽然他们表面上差异甚大,但他们每一个人都“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”(6,13,19,28节)。

  亲爱的朋友,好好面对你自己吧!别再重蹈世界的覆辙。要作聪明人。不妨诚实面对生命、死亡、神,和永恒,直到你体会到自己的孤立无援。你知道如何生活吗?你能掌管自己的生命吗?你知道如何死吗?明白了你的处境之后,就当“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”。不论你拥有怎样的气质,不论你有何特色,不论你和别人有多么不同,请记住:你不过是一块平凡的泥土,你和我们每个人一样,都感染了一种称为“罪”的可怕疾病。

  

同样的颂歌

赫塔费遭遇狂风失利,前行无遗憾

  或许我花太多时间来谈论疾病了,但只有意识到自己有病的人才会去求医。然而明白自已的需要,并不能使我们歌唱。“在苦难中哀求神”并不是唱歌称谢神。从某一方面说,这是组成诗班的动力,但这不等于出声唱歌。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这里提到的唱歌、音乐、喜乐和感恩呢?有两个理由。

  第一,神的恩慈。我们刚刚才提到那些人在苦难中哀求神。他们试过了所有的方法,已经黔驴技穷。他们尝试了专家提供的一切解答。他们经常听到基督徒的信仰,耶稣基督和神的慈爱、怜悯,却一律等闲视之,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,仍然依靠自己和别人设计的解决之道。但这些显然是罔然无效的,如今他们只好再回到神面前。他们在极度绝望和困惑中转向这位久被他们忽略的神,其实他们应该一开始就向他求助。

  如今他们看到自己的愚昧,知道自己侮辱了他。他们终于领悟到自己完全在神手中,他可以任意对待他们。即使他拒绝他们,打碎他们,他们也无权抱怨。他们看见自己充满罪恶,恣意妄为,愚昧骄傲,什么也不配得。他们这微不足道的人,竟胆敢抵抗永生全能的神;他们的生命好象烟雾或云彩,可以转眼消失无踪,他们竟背叛创造万物的主!他们是他手所造,是他用泥土成型的,而泥土竟敢抵抗陶匠!除了被击打成碎片,被咒诅下到地狱,他们还能期待什么呢?

  这是他们来到永生神面前时的感觉,他是一切的源头,是自有永有的神,也是他们仅存的盼望。他们有一种恐惧——没有他们,神照样存在;他根本不必听他们的哀求,也不必理睬他们。尽管如此,他们仍决定孤注一掷。他们向神呼求,把自己完全交给他,求他赦免,并求他赐力量。

  出人意外的是,他竟听到了,他居然俯下身来,侧耳而听!他并未将他们赶到地狱,或判他们永刑,或嘲笑他们终于落到了他的手中;他反而救他们脱离困境。哦,何等奇妙无比的恩典!永恒的大爱!虽然我们罪恶昭著,公然叛逆,虽然我们自高自大,不可一世,虽然我们百般侮辱他,亏欠他,虽然我们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才转向他,但他丝毫不计较这一切。

  “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”(罗五8)。哦,奇异恩典,浩翰大爱!不仅如此,保罗在同一章又说,“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,且藉着神儿子的死,得与神和好。”

  你明白了吗?诗人在第七节说,“又领他们行走直路,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。”是的,他领他们前行。但更惊人之处,足以让我们永远歌颂的是,他因爱我们,而领我们“走直路”。尽管我们悖逆,偏行已路,他仍然在我们还做罪人、与他为敌的时候,就为我们预备了道路。

  他拯救我们,赦免了我们一切罪行。任何人若明白这一点,就不得不放声高歌。还有什么其它主题更能搅动我们的灵魂?还有什么诗歌比这颂歌更贴切?圣经告诉我们,这是天堂之歌,我们将在永世里歌颂“曾被杀的羔羊”,他“是配得权柄、丰富、智慧、能力、尊贵、荣耀、颂赞的……但愿颂赞、尊贵、荣耀、权势,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,直到永永远远”(启五12-13)。

  你是否因他们全都出声歌唱,而且唱同样一首歌而感到惊讶?只有一首歌!他们都经历并接受了神在主耶稣基督里的白白恩典。他们都欠下他如许恩情!他们原本无药可救,一败涂地,但他拯救了他们。

  第二个理由是,神在他们身上作了奇妙而惊人的改变。不论他们先前的光景如何,他们都得了拯救,如今满有喜乐。他们来自不同的环境,有不同的需要,但一切需要都得了满足。想想看这些人原本迷失方向,下在监里,孑然一身,生活失控,但他们里面有了始料未及的转变。

  他救他们脱离苦难,“又领他们行走直路,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。”“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;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。”“他从黑暗中和死荫里,领他们出来,折断他们的绑索。”“他打破了铜门,砍断了铁门。”哦,何等奇妙的救赎主!”“他发命医治他们,救他们脱离死亡。”最后,“他使狂风止息,波浪就平静。风息浪静,他们便欢喜;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。”

  在女高音、女低音、男高音、男低音独唱之后,是全体大合唱!

 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,都称赞他。

  这是理性上的安息和平安;有一个属灵的城邑可居住;旧习革除;罪被征服;居民得享幸福、喜乐、心中涌出新歌,即使在患难和困境中仍有喜乐,相信“万事互相效力,叫爱神的人得益处”(罗八28);生活有目标,知道神将引领我们跨越死亡和坟墓,安抵天家。

  这荣耀的救恩将赐给每一个“有智慧……在这些事上留心”(43节)的人,他们向神哀求,并且将自己交给那可称颂的救主耶稣基督。不论你的环境如何,光景如何,立刻转向他吧!“他能,他也愿意。”这条道路已经预备妥当。“切莫再犹豫!”你若肯转向神,就能立刻加入这个大诗班和其他人同唱羔羊之歌。

  (摘自《旧约福音讲章》,美国活泉出版社,2004;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因信阅读。)

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5f1r.com/post/761.html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